更新時間:2024-04-11
洞穴魚類(Cave fish),是指在自然狀態(tài)下,能夠完全適應并且依賴洞穴環(huán)境來完成生活史的魚類。而一些偶然進入洞穴、地下河或是長期游走于地下河與開放水域之間的魚類,在嚴格意義上則不能被稱為洞穴魚類。
由于長期身處黑暗環(huán)境當中,大多數洞穴魚都表現(xiàn)出了對于洞穴環(huán)境的適應性特征,這些特征在退化和特化上都皆有表現(xiàn)。在退化方面,大部分洞穴魚所體現(xiàn)出的是眼部消失、鱗片退化、身體色素褪去等特征。而特化方面,大多是其它感官的增強,如觸須發(fā)達、魚鰭末端延長等特征。
叉背金線鲃
Sinocyclocheilus furcodorsalis
叉背金線鲃分布于廣西天峨縣境內的地下河,成體體長6-7cm。為金線鲃屬洞穴種類中出鏡率較高的一種。體側扁,頭前端突出呈鴨嘴狀。頭后背部陡然隆起,前背寬厚并具游離的叉狀突起,后背緊縮成脊,隆升至背鰭起點。眼退化消失,但有小凹陷分列在頭的兩側或僅存于左側,為眼退化之痕跡。
該種在分布地與天峨高原鰍/ Triplophysa tianeensis 混居,但同生境內無其他同屬物種共存。
叉背金線鲃生性好動,但游動緩慢,喜巡游于水體中下層覓食,因洞穴中食物匱乏,因此主要食物來源為各種有機碎屑。
浪平高原鰍
Triplophysa langpingensis
浪平高原鰍分布于廣西田林縣浪平鄉(xiāng)(屬紅水河水系),成體體長約7cm。體延長,前軀近圓筒形,后軀側扁。頭平扁。前、后鼻孔相連,后鼻孔略大于前鼻孔;前鼻孔位于短管中,末端延長呈短須狀。眼退化,僅殘留1個小黑點。口下位,口裂弧形。上、下唇表面具褶皺。上唇蓋住上頜。須3對。背鰭分枝鰭條7~8根;臀鰭分枝鰭條5~6根;尾鰭內凹,分枝鰭條14根。尾柄長,上、下緣鰭褶不發(fā)達。通體裸露無鱗。體呈淺粉紅色,體表無色素;各鰭透明。
小眼雙須鰍
Bibarba micoculum
小眼雙須鰍僅分布于廣西羅城縣天河鎮(zhèn)附近一個洞穴中,成體體長6-7cm。須2對,短小。眼退化,變小,左右雙眼或有不同程度退化。眼下刺細小分叉。雄性胸鰭延長至末端尖,第1根分枝鰭條變厚、變粗;背鰭分枝鰭條7~8根;臀鰭分枝鰭條5根。體表大部分裸露無鱗,無側線。體白色,僅背部有少量黑色素。
天峨高原鰍
Triplophysa tianeensis
天峨高原鰍分布于廣西天峨縣八臘瑤族鄉(xiāng),成體體長7-8cm。體細長,圓筒形。吻部延長。前、后鼻孔緊鄰;前鼻孔位于1個短管中,短管末端延長呈須狀。眼退化,僅為1個黑點。口下位。唇發(fā)達,表面具皺褶并密布小乳突。須3對。背鰭分枝鰭條7根;胸鰭分枝鰭條8~9根;腹鰭分枝鰭條5~6根;臀鰭分枝鰭條5根;尾鰭叉形,分枝鰭條15~16根。全身無鱗。體側側線完全,平直。雄性頰部刺突區(qū)明顯,長條形;胸鰭條基部變硬,背側具細小珠星。體淡黃色。體背和頭背具不規(guī)則淺黑褐色斑塊,體側具細小斑點;各鰭橙黃色或無色。